今天来聊一聊降坡泥。
降坡泥现在很受广大壶友们的喜爱,可以说是一雪前耻。
因为降坡泥自发现以来,一直不怎么受欢迎,虽然它的颗粒感、油润感独树一帜,但还是远远比不上紫泥、段泥、朱泥这些泥料的受欢迎程度。
图片
什么时候大家开始注意降坡泥了呢?
主要归功于直播间对红降坡的推崇和炒作,让降坡泥浮出了水面,跟着火了起来。
当然造假也如影随形,很多壶友根本分不清真假,甚至常常将它和段泥混淆。
今天我们就试着用两篇长文来好好聊一聊降坡泥,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去认识降坡泥,辨别降坡泥,使用降坡泥做的紫砂壶。
图片
大家都知道,降坡泥是在九几年修路的时候,在黄龙山和青龙山交汇的地方,意外发现一种红紫与青绿交织的共生矿石,非常绚烂美丽,引发行业内的轰动,因为出土于降坡工程的现场,所以命名为'降坡矿'。
图片
古时候有没有降坡泥呢?有的紫砂古籍中介绍的泥料和降坡泥类似,但是,到目前为止,没有出土的实物可以佐证。
公认的紫砂泥大类有紫泥、段泥、红泥,那么降坡泥该归为哪一类呢?
前面说了降坡的原矿石是红紫色和青绿色共生的,炼泥烧制后,降坡泥中含有的砂粒有三种:紫泥砂粒、金砂粒和红泥砂粒,也就是说,降坡泥是一种共生泥料,而且是三种泥料的共生。
图片
有壶友会说,既然是团泥共生,那就直接归为段泥好了。
段泥主要是紫泥和本绿的融合,而降坡泥的颗粒更加丰富,烧制后更加温润,有蜡质感,水色更好,泡养包浆速度是所有泥料中最快的,与段泥有很大的不同,不仅颜色、颗粒不同,有的段泥包浆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。
图片
降坡泥因为共生颗粒非常丰富,需要人为挑拣,才能有不同的发色,所以我们可以看作是段泥的plus升级版。
图片
现在常见的降坡泥产区有陶都路、宝山矿和它北面的一个小区,还有替代性矿区:黄龙山西侧延伸带的台西矿深井料。
陶都路因为更接近于青龙山,所以这部分的降坡泥的砂性要更强一些,虽然降坡泥整体来说是偏泥性的料子,但是因为矿产地的不同,砂性和泥性的多少也会有区别。
图片
有部分降坡泥的砂感非常强,如果一定要跟紫泥比的话,可能也不相上下,而且降坡泥比紫泥的颗粒感和颜色要更丰富。
台西矿的降坡泥相对来说,颗粒层次比较单一,也有很多商家拿来冒充黄龙山降坡泥。
图片
降坡泥因为不是单一矿层,处于紫泥、红泥和本山绿泥三种基础泥料的交界处,因此天然共生了这几种泥料的特性。
最大特点就是颗粒感丰富、肌理粗犷自然、砂性在泥性料子当中偏重、油润度高。
所以降坡泥的发色并不单一,主要受矿源位置、共生矿比例、烧成温度三个核心因素影响。
市面上常见的发色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:红降坡:降坡经典款
这是最广为人知、最具代表性的降坡泥发色。壶体底色以暖红色、红褐色类似熟栗色、酱红色为主基调,其间均匀或聚散分布着鲜明的黄色颗粒,有时还夹杂少量青、黑色砂点。
红与黄对比强烈,颗粒感、立体感非常强,远看如繁星点点,近观则粗犷有力。
图片
这是因为矿料中的红泥成分占主导,同时含有丰富的本山绿泥和少量的紫泥或其他伴生矿共生颗粒。
这是最符合大众对降坡泥认知的发色,辨识度最高,也最具“降坡韵味”。优质的“红黄共生”料烧成后油性足,颗粒分布自然天成,红润而不艳俗,黄粒如金砂闪烁,古朴大气。
图片
但是如果是过于鲜艳的“大红大黄”色,且颗粒分布过于均匀死板的,极有可能是人工调配的仿品。
黄降坡:常见的降坡发色
壶体底色以米黄色、枇杷黄色、淡赭石色为主,颗粒感相对不那么跳跃,红点、紫点或青点较为稀疏地夹杂其中,整体感觉比较温和、淡雅。
图片
因为本山绿泥成分高,红泥和紫泥共生颗粒含量少,又或者烧成温度偏低,形成一种温婉的黄色调。
图片
这种发色接近高品质的本山绿泥,但是仔细看的话,仍然能找到降坡泥特有的共生颗粒痕迹。
黄降坡的格调清新雅致,泡养后温润感极佳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普通段泥,尤其是外山料或调配料,很容易模仿这种颜色,关键鉴别点在于颗粒是不是自然,颗粒的边界是不是太过清晰。
青降坡:比较少见
壶体整体色调偏青灰、灰绿、蟹壳青或者橄榄绿,同样点缀着明显的黄色颗粒,有时也会带有少量深色紫泥颗粒或黑砂,整体感觉比红降坡更显清雅、冷峻。
因为矿料中本山绿泥的成分比例较高,或者共生矿中的紫泥部分偏青灰调,从而形成了一种青色的调子,当然烧成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青绿的程度。
图片
这种发色相对“红黄”款比较少见,优质的“青降坡”质感温润如玉,青灰底色沉稳,黄粒点缀其间,别具一格。
因为发色与青段、青灰紫泥都差不多,市场上有用普通段泥或调配段泥冒充“青降坡”的情况非常多,怎么去辨别呢?重点还是要观察它的颗粒感、油润度和共生矿物的颗粒是不是自然。
紫降坡:非常少见
壶体底色以紫褐色、深猪肝色或暗红色为主,颗粒则呈现出红黄色、黄色或深褐色,整体色调偏深、偏暗,红黄颗粒在深紫底色的衬托下依然清晰可见,但对比不如“红黄”款那么跳跃,更显沉稳内敛。
图片
因为矿料中紫泥成分占主导,或者矿层位置更偏向紫泥矿带,共生有红泥和本山绿泥颗粒比较少,所以发色会显紫泥的色调。
紫降坡低调奢华,泡养效果出色,油润感提升非常明显。但这种发色并不常见,常常与普通紫泥拼配料相混淆,但是,可以用丰富的颗粒感和共生特性相区分。
图片
降坡泥最核心的价值和辨识特征,就在于天然共生形成的丰富颗粒感和肌理。
任何单一、均匀、缺乏自然颗粒变化或颗粒感生硬的“降坡泥”,都值得高度怀疑!
发色的多样性也是源于矿层中红、黄(绿)、紫三种泥料共生比例的自然变化。
烧成温度也会影响发色,即使是同一块泥料,烧成温度不同,发色也会有差异。温度稍低,可能偏红黄、黄色;温度烧足或偏高,则底色会更深偏紫褐、青灰,颗粒对比也可能更柔和,这都属于正常现象。
当然发色不等于品质,评判一把降坡壶泥料的好坏,发色的自然和谐度、颗粒的天然分布感、砂性的体现、泥料的油润度和烧结后的胎骨质感, 比单纯追求某种颜色更重要。
降坡泥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它被炒出多高的价格,也不在于它多么高贵的包装,而在于它天然共生的颗粒感与肌理中承载的紫砂本质。
这种泥料的美,是黄龙山与青龙山地质碰撞的馈赠,是时间与火候共同雕琢的结果。
如今市场上,降坡泥的光环被过度放大,真假混杂、以次充好的现象比比皆是。
壶友们追逐的“降坡韵味”,或许早已被调砂、冲浆甚至化工料稀释成了浮于表面的符号,紫砂的真谛,从来不是炒作的产物,而是自然与工艺的共融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灵菲配资-配资最新-股票配资的最新资讯-配资知名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